一盏灯,跨越千年时光,承载着匠人的智慧与文化的温度。近日,景德镇艺术职业大学“译心向党,语润乡村”爱国主义教育实践队的青年学子们,怀揣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炽热情怀与肩负着时代责任,走进浮梁县兴田乡潭口村,深入了解被时光温柔以待的文化瑰宝——潭口珍珠灯,开启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寻访之旅。

溯源千年灯火:浮梁珍珠灯的璀璨传奇

潭口珍珠灯,绝不仅仅是一盏寻常的灯,它是一段流淌千载的历史诗篇,更是一脉生生不息的文化血脉。

相传,这份独特的灯彩始于唐玄宗年间,最初是当地百姓祈求仓廪充实的“五谷丰登灯”。至北宋真宗时期,为感念浮梁潭口村汪本老先生对太子的悉心教导之恩,真宗皇帝亲赐“珍珠灯”美名,并赐予半副銮驾相伴,以示殊荣。自此,这份独一无二的皇家灯彩便在潭口村代代相传,历经千年风雨,至今依然熠熠生辉,诉说着昔日的辉煌与绵延不绝的文化生命力。

薪火相传:非遗传承人的时代心声

为揭开这盏“皇家灯彩”的神秘面纱,实践队员们带着无比的敬意,专程拜访了浮梁珍珠灯的省级非遗传承人——汪庆和老先生。

在古朴肃穆的汪氏宗祠内,时光仿佛倒流,队员们凝神聆听汪老先生娓娓道来珍珠灯的传奇故事。他那充满深情的讲述,字字句句都饱含着对这份文化瑰宝的无限珍视,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每一位青年学子。

在古朴的宗祠里,汪老详细介绍了由头灯、香灯、兵器灯和板凳灯组成的灯组系统——头灯书写吉祥语,珍珠灯(香灯)365根竹枝象征岁岁平安,板凳灯由36条板凳配72盏灯组成,暗合着皇家规制(36宫72院),整套灯组工艺精湛、寓意深远。

然而,谈及非遗传承在当代社会面临的困境时,汪老先生难掩忧虑之情。他坦言,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,珍珠灯传承正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——年轻人参与意愿低迷成为最棘手的难题。作为非营利性非遗项目,珍珠灯的存续与发展高度依赖政府财政支持,因缺乏直接经济回报,难以吸引年轻人投身学习,传承之路愈发艰难,这项珍贵的传统技艺正面临后继无人的危机。

 

青春力量:共绘非遗保护新篇章

在汪老先生的悉心指导下,实践队员们亲身体验珍珠灯制作过程中最精妙的剪纸技艺。从细致的绘制、巧手的翻折,到精准的裁剪,每一种纹样都承载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朴素祝愿与深厚情感。这份汪老先生倾囊相授的技艺,不仅在青年学子心中点燃了对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热爱与尊敬,更让大家深刻认识到非遗“活态保护”与薪火相传的重大意义。

通过此次社会实践,青年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潭口珍珠灯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,在亲身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过程中,大家认识到要让非遗“走出去、被看见”,通过新角度深入挖掘其价值并进行推广。我们期待更多青年投身非遗事业,让这些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焕发光彩,为乡村振兴和文化繁荣注入青春活力。

 

标题:译心向党,语润乡村 | 文脉赓续,灯火千年

地址:http://www.jnsgt66.com/jxjj/35800.html

心灵鸡汤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