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个夏天,南昌影视传播职业学院暑期实践队走进萍乡,循着红色足迹踏访多地,将普通话推广与红色文化传承、乡村发展需求紧密结合,在实践中搭建沟通桥梁,让推普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。
红色场馆忆初心,誓言声中筑信念
实践队首站来到秋收起义纪念馆,一幅幅泛黄的史料、一件件承载历史的文物,无声诉说着革命年代的峥嵘岁月。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重温起义历程,缅怀革命先烈,随后在纪念馆广场庄严宣誓,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许下“传承红色基因、助力乡村振兴”的青春承诺。大家深刻体会到,推广普通话不仅是语言的互通,更是让红色故事跨地域传播、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的重要纽带。
工厂课堂解难题,生僻字里架桥梁
走进星海电瓷厂,实践队在参观调研中发现,厂区工人以中老年人为主,因地域方言差异和文化程度限制,日常沟通中常遇阻碍,尤其是行业内的生僻字术语,更是成为交流“拦路虎”。针对这一情况,队员们迅速开设普通话课堂,从基础发音教起,结合电瓷行业常用词汇编写简易教材,重点开展生僻字普及教学。“‘釉’是第四声,‘坯’要读pī……”课堂上,队员们耐心示范,工人师傅们认真跟读,原本因语言隔阂产生的距离感,在一次次互动中逐渐消融。
古窑传承遇瓶颈,推普打破沟通墙
窑下文化展览馆内,古窑技艺的厚重与精美令人赞叹。实践队在访谈制窑大师时了解到,大师来自甘肃,既不精通普通话,也难以听懂萍乡方言,而徒弟多为本地村民,日常教学中常因“语言壁垒”影响技艺传承效率。“师傅说的‘那个弧度’,我们有时要猜半天”“他讲的术语,我们听着总觉得‘差一点’”,徒弟们的困扰让队员们深受触动。为此,实践队当即在展览馆开设临时普通话课堂,从日常交流用语到制窑专业术语,手把手教大师和徒弟们用普通话沟通,用简单易懂的方式化解方言隔阂,让古老技艺的传承之路更顺畅。
红色调研拓视野,家风故事照前路
实践队还先后走进安源路矿工人纪念馆、王麓水纪念馆,在参观学习中深挖红色文化内涵。在安源路矿工人纪念馆,队员们对来访游客开展红色文化调研,收集不同地域游客对红色故事传播形式的需求,发现“语言不通”是部分外地游客理解当地红色文化的主要障碍,这更坚定了大家推广普通话的决心。
在王麓水纪念馆,烈士“以忠报国、以孝持家”的家风故事令人动容。队员们了解到,正是严谨向善的家风滋养了王麓水的革命信念与优秀品格。大家意识到,推普不仅能助力文化传播,更能让优良家风、红色精神通过统一的语言载体,在乡村社区中广泛传递,为乡村文明建设添砖加瓦。
从红色场馆的誓言到工厂车间的课堂,从古老窑厂的师徒间到纪念馆的游客中,南昌影视传播职业学院实践队的每一步实践都紧扣“推普”与“振兴”的主题。普通话如同一条隐形的纽带,串联起红色传承与乡村发展,打破地域与年龄的隔阂,让沟通更顺畅、文化更鲜活。这个夏天,队员们用青春行动证明:推普助力的不仅是语言互通,更是乡村振兴路上的人心相通、文化相融。(曾静怡)
标题:推普赋能红色传承,青春助力乡村振兴
地址:http://www.jnsgt66.com/jxjj/36019.html
心灵鸡汤: